“运河文化品牌”是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依据新成功教育的核心理念、依托学校地处京杭大运河的资源优势,在学校“诗意德育”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发展新成功教育,于2003年启动的旨在“彰显学校个性、提升学校文化”的一个品牌建设项目。促进以“开拓、融合”为精神内核的运河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打造运河文化品牌,我们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高度自觉和一以贯之的,那就是“文化育人、育文化人”。依托运河文化多元、丰厚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品德、智慧、能力、心理素质、审美旨趣等多方面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培育高雅、进取、具有文化气质的一代新人。
运河文化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情况
1. 运河文化综合实践课程的操作
田野体验:亲近运河文化。运河文化少年研究院有专业的活动指导老师和运河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团队,组织运河文化的专题讲座,走访身边的运河历史知情人,请他们讲解运河历史变迁。每年的3月是学校运河文化月,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来分层活动,在聆听和交流中拉近时空的距离,培养学生对运河传统文化的亲近感。
主题学习: 探究运河文化。学生在运河文化探究活动时可以得到有关于运河文化的基础知识,还要学会关注和了解研究方向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为此,运河文化少年研究院开发了不同的主题学习单元,有《运河文化之历史考察篇》《运河文化之船文化》《运河文化之桥文化》《运河文化之仓储文化》《运河文化之环保在线》《运河文化之诗词赏析》《运河文化之饕餮大餐》等专题。学生从知到行是在研究运河文化活动中进行的,活动和交往也构成了学生研究性品质形成的基础。
综合积淀:传承运河文化。4年来,运河文化少年研究院指导学生开展了50多个“运河文化”小课题的研究。部分课题的研究报告被研究所汇编成册,收录在《运河文化少年研究院课题成果集粹》里。专题开设了网络“运河文化少年研究院”,便于学生及时上传和交流研究成果。2006年,学校又开发了《我与运河》校本课程,让学生通过这些研究性、体验性学习,来传承运河文化。
生活砥砺:发展运河文化。运河文化少年研究院的功能在于激发、引导学生研究生活、干预生活、创造生活的需要和热情。从2003年9月,户外综合性学习课——《相约拱宸桥》由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进行现场直播,并通过浙江卫视向东南亚地区转播,到2005年,运河文化少年研究院率先组织了“支持京杭大运河申遗”活动。我们始终秉承着这样一个宗旨:让运河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运河!培养学生用前瞻的眼光、发展的意识来研究和开发运河文化。
2. 运河文化综合实践课程的实践路径
我们根据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运河文化课程资源,形成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实践网络和活动局面。
打造活动基地,提供探究条件。学校于2003年投资7万余元建设了“运河文化少年研究院”,从此,学生有了第一个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活动基地。2007年,学校又投入资金20余万元建造了运河文化长廊,从而使得运河文化氛围浸润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创设人文气息,激发探究欲望。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每一个角落都能育人。水利学家的画像,流逝的水利工程,消逝的码头、水坝……这一切都在校内重现,激发了孩子们探究运河文化的欲望,召唤着孩子们去叩启运河文化的探究大门。
利用多种途径,传播运河文化。结合教材讲授运河文化知识,走向社会收集运河文化知识,进入博物馆传播运河文化知识,聘请客座教授辅导运河文化知识,开展文艺活动宣扬运河文化知识,漫游运河之路体验运河文化知识。
创新研究模式,实施社团活动。我们认为,运河文化少年研究院的活动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精神、独立思想和合作交往的品质。因此,在运河文化少年研究院活动中,实施专题社团制,学生根据兴趣需求自愿自主加入某项研究。辅导教师采用导师制,并详细规定了导师的责任、义务以及工作细则,在社团化活动中鼓励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出现,整个研究过程分为:选择课题、设计方案、团队探究、课题答辩、整体评价五个阶段。
建立晋级机制,激励学生成长。运河文化少年研究院下有十个专题研究组,每个专题小组有40~50名学生,学生分为五级:见习研究员、初级研究员、中级研究员、高级研究员和首席研究员。对每一级研究员我们都有具体明确的考核指标和要求。
基于信息技术的运河研究院数字化学习活动设计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基于校本课程《我与运河》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和实施成效,融合校园文化的深厚积淀,并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精心设计和打造了以数字体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核心的“运河文化少年研究院”。
1. 从体验层面开展数字化学习活动
运河文化少年研究院通过多屏融合、三维动画、传感交互等技术为学生提供了视觉、听觉、触觉的体验环境。
双屏拼接展示拱宸桥的雄姿与漕运的繁忙景象。高16米、长98米的拱宸桥始建于明崇祯四年,“拱宸”寓意拱手迎接帝王之意。拱宸桥是目前杭州现存最高、最长、最宽的石拱桥,有“江南运河第一桥”的美称,是京杭大运河终点的标志性建筑。学校以桥名为校名,生于斯、长于斯的学生对其有着特殊的情感。
场馆玄关处设置铜雕,内嵌双屏拼接液晶屏,铜雕的质地给人以稳固结实、历史悠久的体验,铜雕后侧以双屏连贯动画技术展示船来舟往的航道繁忙景象。一群水鸟穿桥而过,显示运河优美的生态环境。学生为自己家门口有一座古老而雄伟的拱宸桥,有一条连通至首都北京的大运河而感到自豪。
体感技术实现拉纤、踏水车等互动体验。京杭大运河最重要的两大功能是水运和灌溉。船在逆水或水流湍急处需要纤夫拉纤才能前行(图1)。灌溉则一般用水车将水由河道运送到河岸内侧的农田中,图2所示为《农政全书》中的筒车(一种水车)。由于机械化和电气化,拉纤与踏水车活动在实际生活场景中已不多见。为了让学生体验古代人民劳动的艰辛,在场馆中设置拉纤与踏水车两个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的同时了解京杭大运河的两大主要功能。
拉纤(图3)体验的实现方式是:在纤绳的末端安装拉力传感器,并将拉力传感器的信号传入计算机。信号经计算机处理后控制三维动画软件的播放,动画交互设计脚本是拉力越大,船行的速度越快。船行所视两岸的景观是运河两岸实拍的场景,船行的起点是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船行的终点是杭州市拱宸桥小学。两岸实拍的场景让学生倍感亲切、自然,同时拉纤的人越多,船行越快,学生们在活动中体验协同合作的乐趣。
踏水车体验的实现方式是:在踏板轴的一侧安装角速度传感器,并将角速度传感器的信号传入计算机。信号经计算机处理后控制三维动画软件的播放。动画交互设计脚本是踏板轴转动越快,水流越快,相应的水流声越响,使人身临其境。体验活动可以多人参与,多人同时踏水车,在协调踩踏中灌溉“秧苗”。最终屏幕还给出踩踏水车的排行榜,显示每组灌溉“秧苗”所用的时间。
投影沙盘呈现全方位总概式的运河图景。投影沙盘是通过沙盘模型结合投影技术来实现的,根据沙盘模型制作出动态视频,将视频画面通过投影设备投射到沙盘模型上。
立体沙盘模型展示京杭大运河流经区域的版图,通过观察运河所流过的高低不平的山川与平原,学生能深刻体会大运河开凿的艰苦。在立体沙盘的上方安置高清投影仪播放视频动画,视频中所展现的地理位置与立体沙盘版图中的地理位置相吻合,立体地勾画出京杭大运河开凿历史阶段性成果、沟通的五大水系、运河起止位置、沿途18个大城市位置等内容。如在展现京杭大运河沟通五大水系时,随着富有磁性的男中音讲解:俯瞰京杭大运河,如一条长龙卧于中华沃野,由南至北,分别贯穿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和一系列湖泊……此时,在立体沙盘上依次投影出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以及一系列湖泊,最后投影出京杭大运河的贯通动画。视频与音频的同步呈现,京杭大运河如同一条巨龙沟通中华南北,生动渲染出壮观的场面,学生为之动容,自豪感油然而生。
2. 从探究层面开展数字化学习活动
运河文化少年研究院利用交互点播、多点触摸、无线、二维码等技术设计数字化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可以依据教师的要求开展一系列的探究学习活动。
交互点播提供生动细致的运河图景。4块42寸的液晶交互一体机按探究主题分类为学生提供细致、全面、生动的多媒体内容,让学生感受运河两岸人民的生活形态,以及在生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遗产。学生了解运河沿岸的戏曲,如京剧、昆剧、越剧、清曲等,沿河古建筑有黄鹤楼、寒山寺、淮安府等,历史人物有隋炀帝、白居易、沈括等,运河古桥有枫桥、通津桥、广济桥等。交互式多媒体让学生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去深入探究运河。
多点交互屏探究运河沿岸城市。多点触摸交互屏是按城市为条目,结构化的多媒体素材,三屏拼接显示京杭大运河流经的18个重要城市。每个城市配以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或人物标识。多名学生可同步、任意点触不同的城市,弹出相应的菜单,菜单分类条目包含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通过多点触摸交互屏,学生点触符号化按钮浏览城市信息,探究各城市的人情与风貌。
平板电脑作为探究和评价工具。整个场馆WiFi覆盖,在入门右侧放置30台平板电脑,学生进入场馆可领取平板电脑,平板电脑自动连接无线网络。打开平板电脑输入学生的账号与密码,系统后台将根据学生的探究级别,推送不同层次的题目,学生根据题目在场馆中寻找答案。一部分答案可以在场馆中直接找到,另一部分答案可以通过平板电脑拍摄不同位置的二维码,链接网页地址浏览学校“少年运河网”(http://www.gcqxx.com/Default.aspx?SchoolID=4)来获得。
展板概要地介绍明代漕运,在展板的右上侧有一个二维码,学生可通过扫描该二维码更详细地了解明代漕运的信息。此数字化学习环境的部署,一方面有效地利用场馆的空间,不让场馆中“塞满”文字与图片,使整个场馆结构更简洁、脉络更清晰;另一方面也使信息内容动态变化,确保展现给学生最新、最准确的知识。
3. 从合作层面开展数字化学习活动
合作探究学习立足于场馆,但不拘泥于场馆。学生将依据教师的要求,组建学习小组,合理分工,在家长或教师的带领下,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活动开展探究。探究的成果将通过多种方式合理展现,优秀成果还将作为课程资源沉积保留。
运河文化少年研究院沿袭之前《我与运河》校本课程,设置了层级晋升激励机制:见习研究员→初级研究员→中级研究员→高级研究员→导师。每个层级有不同的考核要求,如“中级研究员”考核要求强调团队合作,强调将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上传至校园网站,使探究过程记录数字化,探究成果展示数字化。另外,学生完成一定量的探究活动后,依据评价机制授予相应的称号并展示优秀探究成果。4台广告机展示优秀探究成果,展示中包含二维码链接可更详细了解他们的探究内容和探究经历。
为保障学生探究成果交流互动,设计场馆时专门在小戏台前划出足够的空间,教师可以组织多个探究小组间相互交流探究过程和成果。
我们在校园网站首页中专门设置探究成果展示的网站入口——“少年运河网”。在该网站上,学生将探究成果以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放在网站上,教师将学生优秀的探究成果以结构化的方式整理呈现。对于特别优秀的探究成果,教师还会将网址做成二维码的标签粘贴在场馆内,为其他同学的探究学习提供链接入口。
数字化探究性学习主题社区运河研究院开放近一年来,供全校乃至全市运河文化爱好者全方位、多角度、全景式地参与运河文化研究活动。这是在运河文化博物馆之后又一个运河文化实践基地,也成为运河申遗的重要内容。
它更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考察团,每位考察团成员都为拱宸桥小学能契合校本课程的发展打造这样高度数字化、活动型的主题社区表示惊叹,认为这达成了数字化学习社区的最优化,将成为未来学校数字化社区建设的方向。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