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SSAG)发布消息称,鉴于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环境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2017年维加奖将授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栋教授。维加奖由瑞典国王颁奖,有“地理学诺贝尔奖”之称。那么,研究自然科学的姚檀栋教授与历史有什么关系呢?首先,看看姚檀栋教授和他的团队的研究课题。
姚檀栋院士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实验室
姚檀栋教授是研究什么的?
姚檀栋长期从事冰川学研究,开拓和发展了中国的冰芯研究。他通过高分辨率的研究手段阐明了青藏高原过去10多万年来气候变化特征,揭示了冰芯所记录的过去一系列重大气候突变事件,包括:冰芯所记录的全新世(从12000~10000年前持续至今)以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并以年际变化的分辨率揭示冰芯所记录的过去2000年来气候变化;提出了人类活动对高海拔地区环境污染的高精度研究结果;揭示了冰芯积累量与印度夏季降水变化的关系,将印度东北部降水逐年序列延长到过去400年;研究了青藏高原冰芯中微生物群落密度的变化,并揭示了冰芯中微生物群落密度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看过这段介绍不由得感慨:厉害了,我的科学家?
简单说,姚檀栋教授就是以冰芯为主要研究对象,配合其他技术手段,解读冰芯所记录的气象变化。比如,由姚檀栋发起的“第三极环境计划(Third Pole Environment-TPE)”项目发现:现在是过去2000年来最温暖的时段,当今的全球气候变暖和印度季风与西风交互作用是造成青藏高原冰川退缩及其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姚檀栋参与编撰的《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认为:在过去2000年的时间尺度上,青藏高原的温度出现了时间长度不等的冷、暖变化,但整体上呈上升趋势;青藏高原冻土活动层持续增厚;青藏高原温带区扩大,高寒草原面积增加,但青藏高原湿地总体呈退化态势,其中以三江源地区的湿地退化最为明显。
冰芯是什么?
冰芯,顾名思义,就是钻取自冰川内部的芯。冰芯形成由于气温低,积雪不融化,每年的积雪形成一层层沉积物,年复一年,从底部往上逐渐形成一层层的冰层,越向上年代越新。冬季气温低,雪粒细而紧密;夏季气温高,雪粒粗而疏松;因而,冬夏季积雪形成的冰层之间具有显著的层理结构差异,宛如树木的年轮一样。因而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可以通过研究冰芯来解读气象的变迁史。
科学家钻取的冰样
冰芯研究通过从冰川中钻取冰样,破解冰芯环境密码,检测过去气候与环境变化、监测现代气候与环境变化、预测未来气候与环境变化。冰芯不仅记录着过去气候环境自然变化的信息,而且记录着过去人类活动对于气候环境的影响,因而它不仅仅记录着气候的历史,也承载着人类活动的历史。比方说,姚檀栋教授认为青藏高原7200米处的地区已受到人类活动的污染,其污染源是南亚、东南亚工业排放和海湾战争期间油井燃烧产生的烟尘扩散。
姚檀栋认为,冰芯最准确地记录了过去上千年的气候变化规律,“掌握过去规律才能预测未来”。“气象资料只有一百多年历史,对于更久之前的气候变化的认识,就要依靠其他的气候变化替代资料。”所以,说姚檀栋教授研究的是历史有一定道理,只不过他研究的是气象的历史,而非人的历史。
维加奖是个什么奖项?
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SSAG)成立于1877年。维加奖设立于1881年,是著名地理学家和北冰洋航道开拓者阿道夫 艾瑞克诺登舍尔德在1878至1880年间,率领“维加号”首次通过大西洋和太平洋东北部,完成环绕欧亚大陆的历史性航行之后设立的。维加奖每三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对杰出的地学科学家进行海选之后评选出一名获奖者,由瑞典国王颁奖,有“地理学诺贝尔奖”之称。
维加奖设立135年来共有65位获奖者,姚檀栋是亚洲科学家首次获得维加奖。在过去的获奖者中,有四次考察青藏高原以及周边地区并写出“从极地到极地”巨著的斯文·赫定(Sven Hedin),有创造了 “地理循环理论”的戴维斯(Davis),有创造了“阿尔斯冰期理论”的彭克(Penck),有证实了“米兰科维奇理论”的英柏瑞(Imbrie),有“古海洋学之父”称号的埃米利亚尼(Emiliani),有创造了“稳定同位素温度理论”的丹斯果(Dansgaard),以及开拓了山地冰芯气候研究的汤姆森(Thompson)等著名科学家。(知远 琭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