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普通本科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体制化的统一要求太多——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学制、统一的课程安排和修习程序、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方法、统一的教育测量与评价方式等。在本已狭窄的专业领域强化统一要求,使教育活动凝固成某种标准化模式。这种教育方式,可称之为模式化教育。
模式化教育的重大缺陷,是对学生个性及其发展需要和要求的忽视甚至压抑。模式化教育使教育更多地成为一种外在的强制性压力而不是学生内在的需要,容易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目标系统(学习对象)、动力系统(情感、动机、兴趣、意志等构成的积极性倾向,集中表现为学习态度)和操作系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之间分离,因而难以获得最佳效果。
在模式化教育中,最令人痛惜的恐怕就是对学生的创造力的压抑和挫伤了。创造性活动实质上是人的情感、智慧等心理因素和体能的一种对象化活动,个性决定着创造物的独特性;如果没有主体对生活、对世界独特的观察、体验、思考,创新从何而来?然而模式化教育所强调和强化的是统一性,消磨的恰巧是宝贵的学生个性。杨振宁先生指出:“中国学生是知识太多,活的思想太少”。丁肇中先生、朱棣文先生也批评说:“中国的学生擅长背书……不能做创造性的工作。”“他们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很好,但是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不足”。我国高校学生创造性的缺失,是模式化教育的直接后果。
从高等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方面考虑,模式化教育因过分强调“教”的统一性,把本来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人才标准化,也必然造成高校人才输出规格单一化、结构简单化,加大与丰富的社会需求之间的反差,降低高等教育投资效益,减损高等教育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力。这些年,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在不断扩大规模。然而,模式化问题不解决,规模越大,造成的这种隐性的损失也就越大。
二
模式化教育的产生,有文化传统为背景,但更多地应该与班级授课制有关。
作为教育史上的一件划时代的创举,夸美纽斯首倡的班级授课制,对于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下最大可能地提高教育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普及各级各类教育都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但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因教育者面对的是一个学生集体而容易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就可能削弱教育的针对性——这是有效教育的重要前提,更忽视学生的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出于对班级授课制的反省和补充,个性化教育应运而生。
个性化教育既强调对学科专业基本规范的尊重,也关注学生的个性及其发展要求、发展条件,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同时,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构思自己的学业发展方向和方式,以最适宜自己的方式充分而和谐地发展,通过教育和学习不拘一格成才。这样,教和学,以及学生学习的目标系统、动力系统、操作系统才可能达到更高程度的统一与和谐,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在个性化教育中,由于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和要求受到应有的尊重,其智慧品质能充分发展和发挥,必然有助于他们的学术优长、创造个性的形成,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大批涌现。个性化教育还意味着高等教育、高等学校在人才输出方面除了学科专业的多样化以外,更具有个性的丰富性和互补性,因而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取得更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已发生重大变革的今天,这一点尤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
由模式化教育转向个性化教育,意味着高等学校从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到教学方式、管理体制等都要进行调整和改革。有几个问题要特别关注
(一)更新教育观念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在学生与学校的关系问题上,学生应是第一性的;学校依赖学生的存在而生存、发展,办学应该以学生为本。再则,现在的大学生是交费上学的,学费标准与家庭收入水平相比不算低,因而学生应是高等教育的权力主体,有权享受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而向学生提供尽可能完善的教育,是高校的责任和义务;学生是学校的服务对象,应成为教育工作的中心。
2、树立学生主体理念。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或否认,是模式化教育产生的理论背景。我们的教育工作首先应遵循的就是学生认知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并由此出发来建构教育方式,使“教”更好地适应“学”,使被动的接受过程变成学生积极、主动的认识过程,使学生更好地成长。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否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而是让这种作用发挥得更科学。
(二)建构多样化的综合课程体系
个性化教育要求课程设置在不违背科学性、系统化的原则下,既有统一性,又有一定的灵活性。首先是要突破以往的学科、专业界限,拓展内容,丰富信息量,为学生以特有的方式选择和组合自己的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形成系统而又个性化的结构提供更广阔的课程背景。其次课程结构要多样化,各学科和跨学科的课程有较灵活的结构方式,给予学生合理选择的自由,不一定人人都去学习千篇一律或近乎一律的课程。再则是在课程的形式方面增加灵活性,减少课堂教学的分量,增加实践性、活动性、操作性、自主性课程和环节,为学生个性发展营造良好的情境。
(三)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科学化
至今在许多高校中占统治地位的灌输教学法,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是模式化教育的典型表现。个性化教育要求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营造良好的情境和气氛,使教学过程变成师生间多维互动、积极思维、增长知识同时又发展心智的过程。多样化要求不仅应贯彻于不同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贯彻于同一课程、课堂、学生班级乃至同一对象的教学过程中,是因课制宜、因人制宜的,因而它不是几种方法的简单相加或联合,而是目标、主题集中,运用灵活方法的有机体系。
(四)建立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目标相结合的教育测量和评价方式
在模式化教育中,由于过分倚重传统的成绩考试并强调标准化和统一性,教育测量和评价不能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发展情况做出科学的测量和评价,甚至扭曲学生的个性,导致“应试学习”倾向。个性化教育要求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设计和实施既有统一要求,又有灵活性的教育测量和评价方式,能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发展情况作综合的同时又是个性式的考察与评价,有利于引导和鼓励学生形成基础坚实同时又具有个体特色和优长的知识与能力结构,鼓励其独立思考,激励其创造精神,发展其创造个性。
(五)建构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个性化教育是对传统的模式化教育的积极变革,需要相应的体制创新作为实施保障。高校现行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基本上是与模式化教育相配套的,应根据个性化原则予以改造,为学生以个性的方式健康发展、卓然成才提供体制、机制方面的保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